《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节气介绍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雨水”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雨水节气有三候
我国古人将雨水划分为三候,分别是一候獭祭鱼;二候侯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一候丨獭祭鱼
据说初春獭捕鱼的时候,总要把抓来的鱼陈列在水边,像祭祀用的供品一样。
一候丨鸿雁来
第二个五日,此时南方天气回暖,大雁成群结队从南方飞回北国的天空。
一候丨草木萌动
第三个五日,在柔和的春雨中,草木在松动的土壤中,慢慢抽出嫩芽。
此外,雨水还有三妙:
•鸿雁传情草木盛;
•獭祭春鱼感恩情;
•雨水养生益处多。
雨水的三候,是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画卷。从此开始,北方的冷空气与南方的暖风展开拉锯战,常有猛烈的寒潮,也就是我们说的“春寒料峭”。此时孩子对寒、湿之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但同时,雨水节气又处于阳气生发的关键点,如果把握时机为孩子适当调养,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吃:少酸多甘
雨水时节雨渐多、天气回暖,空气潮湿,湿气是非常重的。
有“药王”之称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雨水过后的整个春日,都是适合吃甜味的食物少吃酸味的,这样能更好地养护好脾胃。
春季对应五脏中的肝脏,所以在此时孩子也容易肝气过旺。
酸味入肝、甘味补脾,所以为了春天阳气更好的生发肝气的疏泄,给孩子的饮食一定要省酸增甘,多吃甘味食物。
当然一定要注意,甘味的食物说的是本身就有甘甜性质的天然食物,而不是增加了添加剂的蛋糕、糖果这类的食物哦。
推荐食物
•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山药;
•糯米、小米、燕麦;
•茼蒿、塌菜、芹菜、佛手瓜;
•红枣、核桃仁、扁豆、黄豆、花生、桂圆;
•蘑菇、香菇、杏鲍菇;
除此之外,健脾祛湿的茯苓、赤豆、黄豆、鲫鱼、莲子、土豆、白扁豆也可以常给孩子吃,对脾湿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很有效果。
穿:捂下不捂上
雨水节气来临的时候,还是早春,大地乍暖还寒,阳气还没有完全从地下生发出来。
所以气温还比较低,并且昼夜温差变化大。
虽然温度比寒冬要高,但由于大气是慢慢转暖的,人体的毛孔也会随之打开,所以更容易被风寒邪气侵袭。
孩子在这时,很容易因天气变化而引起呼吸系统相关的病症以及传染上各类流行疾病。
所以在给孩子穿衣方面,有一句俗话讲:春捂秋冻。
具体怎么做呢?
五个字:捂下不捂上。
什么意思呢?二月下旬,雨水之后气温在慢慢回暖,如果完全把孩子“捂”起来,若孩子出汗后再一吹风,反而更容易着凉生病。但是早晚温差大和未消散的寒气,又不允许我们太过放肆地减少衣物。所以可以适当的“捂”,也就是上面说的“捂下不捂上”:不要减少下身例如袜子和裤子,但是上身可以在热的时候给脱下一件外套。
•除此之外,还要保证以下“五暖”:
•室暖
——室内温度保持在18℃以上;
•身暖
——天晴时到室外接受阳光的沐浴;
•腿暖
——秋裤不可脱,睡前用热水泡脚;
•头暖
——头部最易散热,外出戴帽子、围巾;
•背暖
——常穿背心,胸背是心肺所藏,不可受寒。
雨水节气动一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少人到了春天就呵欠连天、昏昏沉沉没精神,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
初春,人体阳气开始生发,气血偏于外行,体内供应相对不足;加之雨水时节,自然界湿气重,人体的脾胃被湿邪所困,易导致中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人们就会出现疲劳、乏力、头昏脑涨等不适症状。
这时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多睡觉,而是应当适当的运动,一则动能生阳,二则汗能排湿。同时,运动也顺应了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
运动令阳气生发也可加快身体排出湿气和代谢产物。
但身体阳气提升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运动以慢跑、散步、拉伸为宜,待身体较为适应再逐渐增大运动量。
也可以带孩子在家附近进行摸高类运动,一起跳一跳,升发阳气,通达四肢,对孩子长高还有帮助。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19003989号 文昌市第四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