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2-03-05  打印本页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惊蛰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壬寅年 癸卯月 丁巳日

惊蛰时节 · 春生万物


惊蛰

,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虫子。在此之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三候


一候 · 桃始华

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二候 · 仓庚鸣

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三候 · 鹰化为鸠

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仲春之时,天空尚不见飞翔的雄鹰,只看到鸣叫的布谷鸟。在古人看来,就好像是鹰变成了布谷鸟一样。


惊蛰生活

JINGZHESHIJIE

饮食:少酸多甜,清内热

春天肝气旺容易伤脾,此时,少吃酸味可以防止肝气过旺,甘味食物可以滋补脾胃。但此“甘”非彼“甘”,它不等于甜味食物,而是具有润燥特点的一部分食材。在此首推的是山药和大枣,用来熬粥再好不过。另外,现代人由于运动少吃得多,肠胃有大量油脂包围,故应饮食清淡,多食膳食纤维以清解里热,如:梨,荸荠,芹菜,荠菜,莴笋,黄瓜等。


起居:晚睡早起,抑春困

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降,阳气升发,人体血管舒张,流入大脑的血供较冬季减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致使春困扰人。很多人认为多睡可以解乏,但结果往往是越睡越困。这是因为,过多的睡眠不能顺应春季特性,反而会抑制阳气升发,加重春困。春天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多伸懒腰,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活动,减轻困意。同时,也能激发了肝脏机能,使肝脏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对肝脏的保健效果。


保暖:要适度

惊蛰时节仍是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偏大,民间常用“春捂秋冻”的方法防病。但多数年轻人认为自身火力壮,可抵挡外邪入侵,早早换了单衣;老人、小儿则多“春捂”捂过头,反因大汗淋漓而感冒。其实春捂最该适度,最好的办法是:外出携带薄外套,根据温差变动,随时增减衣物。


惊蛰习俗

1.惊蛰吃梨

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侵袭。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2.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们也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3.祭白虎

根据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白虎会导致百般不顺。人们为了自保,便在惊蛰之时祭白虎。拜祭用纸绘制的老虎,虎口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用猪血猪肉,寓意白虎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化解是非。


惊蛰诗词


《闻雷》

唐代▪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观田家》

唐代▪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春晴泛舟》

宋代▪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曲尘。

欲上兰亭却回桌,笑谈终觉愧清真。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19003989号 文昌市第四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