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登革热 你我共同行动——文昌市第四幼儿园预防登革热知识宣传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3-09-07  打印本页

近期海南正处于高温与降雨交替季节,导致蚊类的数量增加,由蚊类叮咬传播登革热的风险逐步提高,如何防治登革热,请各位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传播,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本病疫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流行最为严重。

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及浙江等南方地区。登革热的流行有一定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二、传播途径及注意人群

image.png

▲白纹伊文(左)和埃及伊蚊(右),登革热传播的“元凶”。

登革热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由病人/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疾病。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经8-10天的增殖后,就可以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目前没有治疗登革热的特效药。

人群普遍易感,如果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或15天内去过或来自登革热流行区;发病前5—9日曾有被蚊虫叮咬,就要特别注意。

登革热有4种不同的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不同血清型的后续感染(继发感染)会增加发生重症登革热的风险,容易得登革出血热。

以下几类人群要注意

三、感染登革热的症状


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

三痛: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有时还出现眼眶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

皮疹: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

出血:皮肤、齿龈、鼻腔等出血,束臂试验阳性。

登革热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登革热的发病症状与感冒、流感等比较相似,注意以下三点区别:

1.登革热引起的发烧一般是“高烧”,体温常常能达到39℃,甚至40℃。

2.除发烧外,登革热患者常伴有骨头痛、头痛、肌肉痛,以及皮疹、出血点,有的患者还可能有拉肚子、肚子痛等消化道症状。

3.感冒引起的症状除了发烧外,则多伴有鼻塞、流鼻涕、咳嗽等症状。

被蚊虫叮咬了怎么办

面对蚊子赐予的“红包”,抓挠会让身体释放更多组胺,不仅感觉更痒,还可能造成感染。掐十字也不过是以痛止痒,科学止痒可以尝试这些方法

01

刚被蚊子叮咬时

用冰块冷敷或轻轻拍打被咬处,再涂上清凉油等外用药。

尽量避免抓挠。一般来说,被叮后15分钟癌痒感会明显消退。如果特别痒,可用炉甘石洗剂、苯海拉明软膏等擦涂止痒。

02

局部起大包时

如果已经起包,可把湿毛巾放入冰箱冻冷后敷在叮咬部位,每2~3小时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可适当选用艾洛松等激素软膏,采用点涂、薄涂法,一天使用一次,连用不超过3天。超过3天不消退应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03

已经红肿发炎、破溃时

皮肤抓破后有轻度感染者,可使用红霉素软膏或浓度为1%~2%的龙胆紫等药物涂抹,预防严重感染。

温馨提示:化脓感染者,如果伴有发烧、寒战,最好及时就医。

四、如何预防登革热

对待登革热

最好的方式是预防

简单来说就是

防止蚊虫叮咬+灭蚊

↓↓↓

01

做好自我防护

外出时:避免在“伊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工作,应穿长袖衣裤,尽量选择浅色,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避免被蚊虫叮咬;

居家时: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电蚊拍等装备,必要时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温馨提示:家里有孕妇或婴儿不建议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成分的灭蚊工具。


02

清除伊蚊孳生环境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幼虫生长在家居环境的小型积水容器中,清除积水,即可控制蚊子生长与繁殖,预防登革热。

比如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等,家中的水生植物或者鱼缸也请及时观察,若出现蚊子幼虫,请及时换水。

面对登革热等疾病的来袭,我们要齐心协力,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和家长的自我防范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让我们一起行动,共同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19003989号 文昌市第四幼儿园